java网络编程

xiaoxiao2021-02-28  92

1.为了能够方便的识别网络上的每个设备,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都会有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识,这个就是IP地址

2.但是由于IP地址不容易记忆,所以为了方便记忆,有创造了另外一个概念——域名(Domain Name)

3.IP地址和域名很好的解决了在网络中找到一个计算机的问题,但是为了让一个计算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网络程序,就引入了另外一个概念——端口(port)

4.网络编程就是运行在不同计算机中两个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在实际进行数据交换时,为了让接收端理解该数据,那么就需要规定该数据的格式,这个数据的格式就是协议(Protocol)

5.网络通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TCP(传输控制协议)方式、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方式

6.客户端网络编程步骤 ① 建立网络连接 客户端网络编程的第一步都是建立网络连接。在建立网络连接时需要指定连接到的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建立完成以后,会形成一条虚拟的连接,后续的操作就可以通过该连接实现数据交换了。 ② 交换数据 连接建立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交换数据了。交换数据严格按照请求响应模型进行,由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反馈一个响应数据给客户端,如果客户端不发送请求则服务器端就不响应。 根据逻辑需要,可以多次交换数据,但是还是必须遵循请求响应模型。 ③ 关闭网络连接 在数据交换完成以后,关闭网络连接,释放程序占用的端口、内存等系统资源,结束网络编程。

7.服务器端网络编程步骤 ①监听端口 服务器端属于被动等待连接,所以服务器端启动以后,不需要发起连接,而只需要监听本地计算机的某个固定端口即可。 这个端口就是服务器端开放给客户端的端口,服务器端程序运行的本地计算机的IP地址就是服务器端程序的IP地址。 ②获得连接 当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端时,服务器端就可以获得一个连接,这个连接包含客户端的信息,例如客户端IP地址等等,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也通过该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一般在服务器端编程中,当获得连接时,需要开启专门的线程处理该连接,每个连接都由独立的线程实现。 ③交换数据 服务器端通过获得的连接进行数据交换。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步骤是首先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然后进行逻辑处理,再把处理以后的结果数据发送给客户端。简单来说,就是先接收再发送,这个和客户端的数据交换数序不同。 其实,服务器端获得的连接和客户端连接是一样的,只是数据交换的步骤不同。 当然,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也是可以多次进行的。 在数据交换完成以后,关闭和客户端的连接。 ④关闭连接 当服务器程序关闭时,需要关闭服务器端,通过关闭服务器端使得服务器监听的端口以及占用的内存可以释放出来,实现了连接的关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6miu.com/read-780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