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更新的数据量过大,由于以上语句会类似一个事物长期执行,则高并发时其他访问到此表的时候就会造成死锁或者一直等待,因此会因此引发不可预想的后果。
解决方案有两个:
1、大家平常经常用的自己写一个程序去执行
2、通过sql执行
我下面将是我在工作中的sql执行
-- 原始语句 ---------------------------------------------------------------------------------------- --UPDATE a SET a.COL1 = b.ManageCode --收件地编码 --FROM tableName1 a --JOIN tableName2 b ON b.Company = a.COL2 --WHERE -- 等效方法 ======================================================================================== -- 这个方法不会造成大面积阻塞,也就不会造成大面积卡顿。 -- 理解:本质上是将一个大事务分解为多个小事务。 -- 所以以下语句不能有外层事务。 SELECT a.sys_guid/*待修改表的主键*/, ManageCode/*每行应取的目标值*/ INTO #tmp FROM TA_Logistics a JOIN TB_CompanyJJ b ON b.Company = a.Col_051 WHERE createDT >= '2016-06-01' AND Col_076 < '2016-11-02' SELECT TOP(0) * INTO #tmp1 FROM #tmp t; CREATE CLUSTERED INDEX CX_tmp1 ON #tmp1(sys_guid); WHILE(1=1) BEGIN -- TOP(200) 是用来限定单次循环中修改的数据量 DELETE TOP(200) t OUTPUT Deleted.* INTO #tmp1 FROM #tmp t; IF(@@ROWCOUNT = 0) BREAK; -- 这里要注意保证更新的行数不会因为关联产生更多。这也是临时表中存的是目标表的主键的原因。 UPDATE a SET a.Col_442 = t.ManageCode FROM TA_Logistics a JOIN #tmp1 t ON a.sys_guid = t.sys_guid; TRUNCATE TABLE #tmp1; -- 每次循环后等待一小段时间,让其它会话也能干活。这样更不容易引起长时间大面积的阻塞。 -- 同时这也有助于降低磁盘繁忙度。 WAITFOR DELAY '0:0:0.2'; END TRUNCATE TABLE #tmp; DROP TABLE #tmp; DROP TABLE #tmp1; 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也是我自己知识积累的一部分,后续用到的话可以直接更改引用,更改对应标示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