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

xiaoxiao2025-11-11  5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由于网络只能传递0或1,因此物理层必须定义所使用的媒介的电压信号,同时还要了解资料帧(frame)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串的编码方式,最后连接物理层并发送/接收数据。 2.数据链路层(Data-Link Layer) 这一层比较特殊,上一层是物理层,而上层是软件封装的定义。因此第二层又分为两个子层来进行数据的转换。在偏硬件部分,主要负责的是MAC(Media Access Control),称这个数据包为MAC帧,MAC是网络媒介所能处理的主要数据包,这也是最终被物理层编码成二进制的数据。MAC必须要经由通讯协议来取得媒介的使用权(通常是IEEE 802.3的以太网协议) 至于偏向软件的部分则是由逻辑连接层(Logial link control,LLC)所控制,主要在多工处理来自上层的封包资料(packet)并转成MAC格式,负责的工作包括信息交换、流量控制、错误问题的处理等。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这一层定义了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同时也定义了电脑之间连接的建立、终止与维持等,数据封包的传输路径选择等。因此这一层最重要的除了IP之外,就是封包能否到达目的地的路由(route)的概念了。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这一层定义了发送端与接收端的连线技术(如TCP,UDP技术),同时包括该技术的封包格式、数据包的传输、流程的控制、传输过程的检查与复原重新传输等等,以确保数据包可以准确到达目的端。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定义了两个地址之间的连线通道的连接与中断,此外,也可以建立应用程序的对话、提供其他增强型服务如网络管理、签到签退、控制对话等等。如果说传输层是在判断数据包能否准确到达目标,那么会话层则是在确定网络服务建立连线的确认。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将来自本地端应用的数据格式转换(或者重新编码)成网络的标准格式,然后再交给下面传输层的协议进行处理。所以在这个层级主要是进行网络服务或者程序的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解密也是在这个层级处理。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本身并不属于应用程序,而是在定义应用程序如何进入该层的通信界面,以将数据接收或传输给应用程序,最终展示给使用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6miu.com/read-50394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