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健康信息

xiaoxiao2021-02-28  45

如果经常熬夜会导致睡眠不足,就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肝脏的排毒时间,晚上身体各种代谢器官也会协助肝脏运毒排毒,因此在早上起床后尽快排尿,可将累积一整夜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伤肝的行为还有哪些呢? 1、暴饮暴食既损害胃肠道健康,也容易造成体内自由基增加,致使肝脏功能受损严重。 2、不吃早餐。健康的早餐可延长饱腹感,肝脏在运作过程中则有足够的营养维持肝脏的代谢功能,早餐吃饱吃好,可避免肝脏受损。 3、从预防保健到小感冒,有病吃药,无病吃保健品,药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我们的肝脏,也正在饱受这些药的侵害!   4、丰富的夜生活,自然少不了宵夜。尤其在城市,吃夜宵的习惯非常普遍,从稍微还算健康一点的喝甜汤,到完全不健康的吃烧烤、夜宵,似乎已经成了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这些都是伤肝的行为。 5、经常过度饮酒。喝酒几乎成了现代社交的一种主要手段,无论是谈生意还是朋友聚会,似乎少了酒就不行,喝酒是伤肝的行为,建议用饮料代替。 6、油炸食品同样对肝脏有损伤作用,因为其不易消化,或含不适合人体的成分过多,不仅损伤胃,也损伤肝脏,加大肝脏的解毒负担,吃油炸食品一个月即可导致肝脏发生明显变化。 7、很多加工食物中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这些化学物质含毒,进入人体后会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诱发肝脏损伤。 8、适当地摄入含脂肪的食物可以供给我们人体以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吃太多脂肪含量高的油腻食品则是健康饮食的禁忌!   9、睡眠不足,已经成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凶手〞。 10、经常抑郁发火伤肝。长期抑郁、动不动就发怒,对身体则是百害而无一利。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11、抽菸的危害首先在于菸草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千种有害物质,被吸入人体后,对多种内脏器官包括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是导致疾病、诱发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2、中医指出,五谷杂粮,是滋养肝肾、调理五脏最天然的食补方。如果发现自己肝不好,可以通过日常吃杂粮的方式,实现对肝脏的保护。

13、肝脏负责着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诸多工作,既怕酒、怕药,更怕〝好吃懒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肝功能是行之有效的爱肝之道。

-=不气恼

人们在抗击肿瘤的征途上举步维艰。近年来,医学家正在研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快乐。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那笑一笑能不能让“肿瘤君”滚蛋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程书钧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从科学视角告诉你,好情绪是如何打败肿瘤的。 你生气,就给了癌细胞高兴的机会   “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体宿主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会对肿瘤病人的治疗有重大影响。”程书钧解释说,癌细胞原本是体内的“好公民”,但由于种种原因诱发基因突变,不听从“组织”安排,肆意生长、掠夺资源、排挤正常细胞,进而演变为人体小社会里的一颗“毒瘤”。而人体就是癌细胞的宿主,情绪变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细胞》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者将遗传背景相同的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在比较大的空间生活,里面有迷宫、玩具、房子、滑轮等玩具,小白鼠可以玩耍、交流,被称为“快乐小鼠”;另一群则放在固定的小空间内,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对两组小白鼠诱发肿瘤(黑色素瘤、胰腺癌等),结果发现,“快乐小鼠”诱发出的肿瘤比对照组小很多。这证明,良性的精神刺激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提示了一条神奇的“抗癌通路”:大脑皮层良性刺激会使得海马区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多,进而影响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然后通过影响脂肪组织达到抑瘤效果。简言之,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在恶劣的心境下,对身体的危害更大。”程书钧向记者提供了一组科研数据:研究发现,一旦获知自己患有肿瘤,约有55%的患者会进入抑郁状态,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约为17%;约半数肿瘤病人会进入焦虑状态,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状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畅的患者高22%。国外还有研究者对肿瘤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受干预组病人的存活时间为36个月,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者仅为18个月。“可见,人的精神状态及整个宿主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样是查出了肿瘤,有的人被吓倒了,天天待在家里胡思乱想;有的人想得开,每天去公园锻炼,四处旅游。后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远大于前者。”程书钧说,肿瘤细胞发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叫癌前病变。如果心态好、饮食平衡、生活习惯健康,整个机体状态就能保持平衡,这些潜在的肿瘤就不容易发展起来;如果遇到生活打击或者经常闷闷不乐,癌细胞可能就会迅速发生发展。 情绪好,就可能和肿瘤和平相处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35岁~39岁年龄段为87.07/10万;40岁~44岁年龄段几乎翻倍,达154.53/10万;50岁以上人群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80岁达到高峰。从数据可以清晰看出,50岁以后肿瘤发生风险大大提高。程书钧解释说,一般来说,50岁以后人体从强盛开始走向衰弱,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都在逐渐下降,使得肿瘤发生率迅速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肿瘤也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程书钧同时指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不同,衰老的进程也不一样,对肿瘤的发生都有影响。 程书钧说:“以往治疗肿瘤就是开药、开刀,以期杀死肿瘤。这当然没错,但我们要从‘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也就是要治疗人这个整体。如果人这个宿主垮了,那肿瘤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效果是有限的。”肿瘤治疗是综合性的,要对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干预。   老百姓口中有个肿瘤的“1/3”说法:1/3病人死于癌症本身;1/3病人死于过度治疗;1/3病人是被吓死的。程书钧认为,这个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老百姓对肿瘤有一种特殊的惧怕心理———这会增加精神压力,不利于疾病控制。“没有人说得了心脏病或糖尿病被吓死了,却偏偏把肿瘤提出来。”程书钧说,很多人查出肿瘤后就特别恐惧,进入了焦虑抑郁状态。有时医生的一句话、家属的一声叹息,都可能严重影响病人的心情。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抑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高22%。这不免让我们反思,人体和肿瘤之间必须要有个“你死我活”的决斗吗? 程书钧说,肿瘤与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一样,都属于老年衰退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吃降压药、降糖药,并没有一劳永逸的特效药,肿瘤也一样。如果能平和地看待肿瘤,将其看成一种普通慢病,人体和肿瘤就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加强抗病能力。这就是近年来受到肿瘤医学界普遍认可的“带瘤生存”理念。 肿瘤防治要从娃娃抓起 调查显示,中老年群体是最关注健康知识的,但目前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呈年轻化趋势。程书钧呼吁,预防癌症应战略前移,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相关教育和知识普及,教会孩子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好的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应是全生命过程的,到了五六十岁再来做这件事就晚了。” 程书钧认为,首先,科学工作者要通过社区科普讲座、媒体传播等途径,不断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诉老百姓。正确认识肿瘤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医生要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见病不见人”是必须纠正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再次,病人自己要振作起来,不能仅仅依靠医生,而要积极配合治疗,认真生活,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比如出去游玩或者做公益事业。这些都是医生所不能替代的。 从国家层面来讲,程书钧呼吁,肿瘤的康复治疗要引起重视。三级医院的肿瘤科医生要看很多病人,还有科研任务,想做到关注每个病人的心态、生活方式还比较难。这需要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比如一些社区医院就可以从事康复工作,加强病人的精神和营养指导。另外,家庭是最好的康复环境,家属有责任为病人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三句话构建积极心态   程书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实事求是地讲,我的心理状态一般,并不比别人高明,我调整心态的方法,不外乎三句话———总结自己,学习人家,耐心调节未来。” 第一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现在的生活。遇到事情,先想想过去遇到类似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整理出来,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我特别爱运动,平时经常爬山。我以前住8楼,20年来坚持不乘电梯。常有人善意地提醒我注意保护关节,但我很自信,觉得自己的关节没问题,结果最近关节开始不适了。”程书钧说,老了不能过分自信,还是要关爱身体。 第二句:通过看书、读报、交流等途径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再去实践。“我常看一些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科普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能帮助自己的书。”程书钧强调,人一定要多交流,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积极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文娱、旅游等活动。老年人必须走出小环境,进入大自然,加强与环境和人的交流对健康极有好处。 第三句:自我改变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人的很多习惯是一辈子养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解决。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有距离,但要坚持下去。另外,凡事不可以要求过高,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要满足,别老觉得自己啥也不行。 程书钧提出,从精神状态来说,人最好永远不要退休。即使离开了现在的工作岗位,也要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我并不是要求老年人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挣工资,而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的本领,换一种方式去发挥余热,继续奉献给社会。与此同时,老人的身心也能保持在积极状态。”程书钧解释说,如果人在精神上退休了,就会失去价值感;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生命处于停滞状态,身心机能都会下降。 他建议,国家可以建立一些老年基地,给老有所为者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在这里,音乐家可以教人唱歌,画家可以教人画画,科学家可以做科普。知识层次不高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发挥作用,比如身体好的大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做志愿者,照顾老弱病残;会修水电的、会理发的老人,可以义务帮忙。当然,这些都需要政府、社区来推进。

-=

国人现在因生活型态改变、饮食西化的情况下,让肥胖问题日渐严重。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台大名誉教授许金川医师指出,人体摄取多余热量以脂肪的方式存在各个部位,包括皮下、臀部及腹腔内,另一部分存在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对健康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囤积在心脏血管及脑血管内的脂肪,埋下日后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的主因。脂肪贮存在肝脏细胞内,因而肝细胞变成肥嘟嘟的,整个肝脏就肿大起来,有些人会引起肝脏发炎,医学上称为脂肪性肝炎,最严重还会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另外,许金川教授指出肥胖者也容易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号称为三高,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敌。俗语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士身材苗条,男士追求者自然也多。反之,身宽体胖的男士受女士们青睐者虽不在少数,但从医学观点而言,肥胖是冒着中老年以后百病丛生的主因,凡我全国爱身保肝之士,不可不慎。 至于脂肪肝该如何改善?肝基会执行长杨培铭教授,接受《好心肝》杂志咨询时也曾经说过「由于改善脂肪肝的首要方法是减重,不少人索性寻求减肥药的协助,以快速减肥法达到减重的目的,此非健康的减重方式,无法持久,一旦停药,可能很快复胖。事实上,一旦检出有脂肪肝,虽然需要减重,但并不求一个月一定得减多少,目前健康减重仍以饮食控制与规则运动等行为改变为首,目标约一个月减轻体重2公斤,必要时再以合法的减重药物及手术为辅,才能达到健康长久的方式逐步减轻体重,直达目标体重为止。」   健康Q&A Q:我体重标准,为什么也有脂肪肝? A:虽然肥胖者有脂肪肝的比例极高,但并非意味瘦子就绝对与脂肪肝绝缘。瘦子也约有百分之十有脂肪肝,原因并不清楚,可能与体质有关或是先天就是紧张型的人,所以吃不胖。 不胖的人,并不代表饮食一定很清淡,甚至可能自认吃不胖,反而更不控制饮食,如果嗜吃高油、高糖与高热量的食物,或是有遗传体质,标准体重甚至是瘦子,还是可能会有脂肪肝。 Q:节食后却出现脂肪肝,是怎么回事? A:节食后出现脂肪肝主要是因饮食不均匀所致。快速变瘦后,身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运作,会从肌肉细胞代谢出一些肝糖,肝糖代谢后产生脂肪酸,一下子太多的脂肪酸到达肝脏,让肝脏一时处理不了而累积了中间的产物(三酸甘油脂),即造成脂肪肝。因此减重的速度不可太快,有可能因此伤了肝! Q:吃素的人是不是就不会有脂肪肝? A:吃素的人还是会胖,如果只吃青菜应该就不会有脂肪肝的问题,但素食中有不少豆制品,豆制品的含油量不少,因此不能论定吃素者一定不会有脂肪肝,必须看素食的食材与烹调方式而定。 Q:抽血可以知道有无脂肪肝吗? A:抽血不能得知有没有脂肪肝,一定得做超音波。抽血只能知道GOT、GPT是否偏高,但造成数值偏高的原因很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超音波诊断有脂肪肝,但GOT、GPT却完全正常,因此用GOT、GPT来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并不准确。   Q:血太油或有高脂血的人是不是都有脂肪肝? A:高脂血包括胆固醇偏高、三酸甘油脂偏高,或是合并两种,其中以单纯胆固醇高的比例较高。胆固醇与脂肪肝没有明显关系,但三酸甘油脂则与脂肪肝有关联,也就是三酸甘油脂高的患者,也比较容易有脂肪肝。 Q:胖小哥跟胖小妹,小孩也会有脂肪肝? A:只要超过正常体重,就有可能出现脂肪肝,而且越胖比例越高,因此,胖小孩也会有脂肪肝。胖小孩一旦出现脂肪肝,与大人一样,只要逐渐减轻体重,直达标准体重,脂肪肝即可望好转,甚至消失。 Q:脂肪肝会不会变肝癌? A:如果脂肪肝变成脂肪肝炎,进而导致纤维化,即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一旦成为肝硬化,就有导致肝癌的可能性。 Q:减重多少及减重多久,可以看出脂肪肝改善? A:这并没有绝对的数值可以依循。民众千万不要迷失在减重的公斤数,例如误以为减重五公斤即可消除脂肪肝,拼命在一个月内减掉五公斤,但可能一个月后又复胖,多久内减掉几公斤并不是要点,而是要找到一个可长可久的方式持续健康减轻体重,最终目标是维持在标准的体重。 有些患者会很沮丧,认为自己体重已下降,为何脂肪肝还是存在,但脂肪肝并非短期内形成,要求短期内看到成效太难了,必须将减重以及维持标准体重视为长期目标,脂肪肝只是个标记,看自己何时可去除这个标记。

-=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6miu.com/read-341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