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方法模式

xiaoxiao2021-02-28  40

工厂方法模式

简单工厂 VS 工厂方法

简单工厂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工厂类中包含了必要的逻辑判断,根据客户端的选择条件动态实例化相关的类,对于客户端来说,去除了与具体产品的依赖

当我们需要添加其他功能时,我们既要添加一个类,还要在Case里添加分支条件。这样就不仅开放了扩展,也开放了修改,违背了 开放-封闭原则。所以才有了工厂方法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实现时,客户端需要决定实例化哪一个工厂来实现运算类,选择判断的问题还是存在,也就是说,工厂方法把简单工厂的内部逻辑判断转移到客户端代码来进行。你想要加功能,本来是改工厂类的,而现在是修改客户端。

工厂方法克服了简单工厂违背开放-封闭原则的缺点,又保持了封装对象创建过程的优点。

工厂方法模式的定义

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是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工厂类与分支耦合,根据依赖倒转原则,我们把工厂类抽象出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创建抽象产品的工厂方法。然后,所有的要生成具体类的工厂,就去实现这个接口,这样,一个简单工厂模式的工厂类,变成了一个工厂抽象接口和多个具体生成对象的工厂。于是我们需要添加新功能时,就不需要更改原有的工厂类了,只需要增加此功能的方法类和相应的工厂类就可以。

此时整个工厂和产品体系其实都没有修改的变化,而只是扩展的变化,这就完全符合了开放-封闭原则。

代码实现

//工厂方法模式 //去敬老院做志愿:扫地和洗衣 //参加的可能是 学生、社会志愿者等等 class Person { public: void Sweep(){ cout << "扫地" << endl; } void Wash(){ cout << "洗衣服" << endl; } }; //学生 class Student :public Person { }; //义工 class Voluntee :public Person { }; //使用简单工厂 class SimpleFactory { public: static Person* CreatePerson(size_t type); }; Person* SimpleFactory::CreatePerson(size_t type) { Person *temp = nullptr; switch (type) { case 0: temp = new Student(); break; case 1: temp = new Voluntee(); break; default: break; } return temp; } //使用工厂方法模式 class IFactory { public: virtual Person* CreatePerson() = 0; //定义为纯虚函数,定义一个统一的接口,继承它的类实现这个接口 }; class StudentFactory :public IFactory { public: Person* CreatePerson(){ return new Student(); } }; class Volunteer :public IFactory { public: Person* CreatePerson(){ return new Voluntee(); } };

测试程序

int main() { //使用简单工厂模式 Person *person = SimpleFactory::CreatePerson(1); person->Wash(); //使用工厂方法模式 IFactory *Factory = new StudentFactory(); Person *student = Factory->CreatePerson(); student->Wash(); system("pause"); return 0; }

运行结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6miu.com/read-26257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