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定义了主键(PRIMARY KEY),那么InnoDB会选择主键作为聚集索引、如果没有显式定义主键,则InnoDB会选择第一个不包含有NULL值的唯一索引作为主键索引、如果也没有这样的唯一索引,则InnoDB会选择内置6字节长的ROWID作为隐含的聚集索引(ROWID随着行记录的写入而主键递增,这个ROWID不像ORACLE的ROWID那样可引用,是隐含的)。
数据记录本身被存于主索引(一颗B+Tree)的叶子节点上。这就要求同一个叶子节点内(大小为一个内存页或磁盘页)的各条数据记录按主键顺序存放,因此每当有一条新的记录插入时,MySQL会根据其主键将其插入适当的节点和位置,如果页面达到装载因子(InnoDB默认为15/16),则开辟一个新的页(节点)
如果表使用自增主键,那么每次插入新的记录,记录就会顺序添加到当前索引节点的后续位置,当一页写满,就会自动开辟一个新的页
如果使用非自增主键(如果身份证号或学号等),由于每次插入主键的值近似于随机,因此每次新纪录都要被插到现有索引页得中间某个位置,此时MySQL不得不为了将新记录插到合适位置而移动数据,甚至目标页面可能已经被回写到磁盘上而从缓存中清掉,此时又要从磁盘上读回来,这增加了很多开销,同时频繁的移动、分页操作造成了大量的碎片,得到了不够紧凑的索引结构,后续不得不通过OPTIMIZE TABLE来重建表并优化填充页面。
B+树是一个平衡的多叉树,从根节点到每个叶子节点的高度差值不超过1,而且同层级的节点间有指针相互链接,是有序的
哈希索引就是采用一定的哈希算法,把键值换算成新的哈希值,检索时不需要类似B+树那样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逐级查找,只需一次哈希算法即可,是无序的哈希索引的优势:
等值查询。哈希索引具有绝对优势(前提是:没有大量重复键值,如果大量重复键值时,哈希索引的效率很低,因为存在所谓的哈希碰撞问题。)哈希索引不适用的场景:
不支持范围查询不支持索引完成排序不支持联合索引的最左前缀匹配规则通常,B+树索引结构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像下面这种场景用哈希索引才更有优势:
在HEAP表中,如果存储的数据重复度很低(也就是说基数很大),对该列数据以等值查询为主,没有范围查询、没有排序的时候,特别适合采用哈希索引,例如这种SQL:
select id,name from table where name='李明'; — 仅等值查询而常用的InnoDB引擎中默认使用的是B+树索引,它会实时监控表上索引的使用情况,如果认为建立哈希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则自动在内存中的“自适应哈希索引缓冲区”建立哈希索引(在InnoDB中默认开启自适应哈希索引),通过观察搜索模式,MySQL会利用index key的前缀建立哈希索引,如果一个表几乎大部分都在缓冲池中,那么建立一个哈希索引能够加快等值查询。
注意:在某些工作负载下,通过哈希索引查找带来的性能提升远大于额外的监控索引搜索情况和保持这个哈希表结构所带来的开销。但某些时候,在负载高的情况下,自适应哈希索引中添加的read/write锁也会带来竞争,比如高并发的join操作。like操作和%的通配符操作也不适用于自适应哈希索引,可能要关闭自适应哈希索引。
B+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B+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B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B+-tree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表分区,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数据库中的一张表分解成多个更小的,容易管理的部分。从逻辑上看,只有一张表,但是底层却是由多个物理分区组成。
分表:指的是通过一定规则,将一张表分解成多张不同的表。比如将用户订单记录根据时间成多个表。
分表与分区的区别在于:分区从逻辑上来讲只有一张表,而分表则是将一张表分解成多张表。
命令:show variables like '%partition%' 运行结果: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partition%';+-------------------+-------+| Variable_name | Value |+-------------------+-------+| have_partitioning | YES |+-------------------+-------+1 row in set (0.00 sec)have_partintioning 的值为YES,表示支持分区。
MySQL InnoDB存储引擎,实现的是基于多版本的并发控制协议——MVCC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注:与MVCC相对的,是基于锁的并发控制,Lock-Based Concurrency Control)。MVCC最大的好处:读不加锁,读写不冲突。在读多写少的OLTP应用中,读写不冲突是非常重要的,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的并发性能,现阶段几乎所有的RDBMS,都支持了MVCC。
LBCC:Lock-Based Concurrency Control,基于锁的并发控制。MVCC: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基于多版本的并发控制协议。纯粹基于锁的并发机制并发量低,MVCC是在基于锁的并发控制上的改进,主要是在读操作上提高了并发量。在MVCC并发控制中,读操作可以分成两类:
快照读 (snapshot read):读取的是记录的可见版本 (有可能是历史版本),不用加锁(共享读锁s锁也不加,所以不会阻塞其他事务的写)。当前读 (current read):读取的是记录的最新版本,并且,当前读返回的记录,都会加上锁,保证其他事务不会再并发修改这条记录。简单的说,就是一组SQL语句集,功能强大,可以实现一些比较复杂的逻辑功能,类似于JAVA语言中的方法;
ps:存储过程跟触发器有点类似,都是一组SQL集,但是存储过程是主动调用的,且功能比触发器更加强大,触发器是某件事触发后自动调用;
有哪些特性
有输入输出参数,可以声明变量,有if/else, case,while等控制语句,通过编写存储过程,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功能;函数的普遍特性:模块化,封装,代码复用;速度快,只有首次执行需经过编译和优化步骤,后续被调用可以直接执行,省去以上步骤; DROP PROCEDURE IF EXISTS `proc_adder`; DELIMITER ;; CREATE DEFINER=`root`@`localhost` PROCEDURE `proc_adder`(IN a int, IN b int, OUT sum int) BEGIN #Routine body goes here... DECLARE c int; if a is null then set a = 0; end if; if b is null then set b = 0; end if; set sum = a + b; END ;; DELIMITER ; set @b=5; call proc_adder(0,@b,@s); SELECT @s as sum; create table tab2( tab2_id varchar(11) ); DROP TRIGGER if EXISTS t_ai_on_tab1; create TRAILING t_ai_on_tab1 AFTER INSERT ON tab1 for EACH ROW BEGIN INSERT INTO tab2(tab2_id) values(new.tab1_id); end; INSERT INTO tab1(tab1_id) values('0001'); SELECT * FROM tab2;区别:
InnoDB支持事务,MyISAM不支持,对于InnoDB每一条SQL语言都默认封装成事务,自动提交,这样会影响速度,所以最好把多条SQL语言放在begin和commit之间,组成一个事务;
InnoDB支持外键,而MyISAM不支持。对一个包含外键的InnoDB表转为MYISAM会失败;
InnoDB是聚集索引,数据文件是和索引绑在一起的,必须要有主键,通过主键索引效率很高。但是辅助索引需要两次查询,先查询到主键,然后再通过主键查询到数据。因此,主键不应该过大,因为主键太大,其他索引也都会很大。而MyISAM是非聚集索引,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保存的是数据文件的指针。主键索引和辅助索引是独立的。
InnoDB不保存表的具体行数,执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时需要全表扫描。而MyISAM用一个变量保存了整个表的行数,执行上述语句时只需要读出该变量即可,速度很快;
Innodb不支持全文索引,而MyISAM支持全文索引,查询效率上MyISAM要高;
如何选择:
是否要支持事务,如果要请选择innodb,如果不需要可以考虑MyISAM;
如果表中绝大多数都只是读查询,可以考虑MyISAM,如果既有读写也挺频繁,请使用InnoDB。
系统奔溃后,MyISAM恢复起来更困难,能否接受;
MySQL5.5版本开始Innodb已经成为Mysql的默认引擎(之前是MyISAM),说明其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你不知道用什么,那就用InnoDB,至少不会差。
剔除关系不密切的字段
字段命名要有规则及相对应的含义(不要一部分英文,一部分拼音,还有类似a.b.c这样不明含义的字段)
字段命名尽量不要使用缩写(大多数缩写都不能明确字段含义)
字段不要大小写混用(想要具有可读性,多个英文单词可使用下划线形式连接)
字段名不要使用保留字或者关键字
保持字段名和类型的一致性
慎重选择数字类型
给文本字段留足余量
添加删除标记(例如操作人、删除时间)
建立版本机制
多型字段的处理,就是表中是否存在字段能够分解成更小独立的几部分(例如: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
多值字段的处理,可以将表分为三张表,这样使得检索和排序更加有调理,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对于大数据字段,独立表进行存储,以便影响性能(例如:简介字段)
使用varchar类型代替char,因为varchar会动态分配长度,char指定长度是固定的。
给表创建主键,对于没有主键的表,在查询和索引定义上有一定的影响。
避免表字段运行为null,建议设置默认值(例如:int类型设置默认值为0)在索引查询上,效率立显!
建立索引,最好建立在唯一和非空的字段上,建立太多的索引对后期插入、更新都存在一定的影响(考虑实际情况来创建)。
单线程指的是网络请求模块使用了一个线程(所以不需考虑并发安全性),即一个线程处理所有网络请求,其他模块仍用了多个线程。
内部实现采用epoll,采用了epoll+自己实现的简单的事件框架。epoll中的读、写、关闭、连接都转化成了事件,然后利用epoll的多路复用特性,不在io上浪费一点时间 这3个条件不是相互独立的,特别是第一条,如果请求都是耗时的,采用单线程吞吐量及性能很差。redis为特殊的场景选择了合适的技术方案。
redis实际上是采用了线程封闭的观念,把任务封闭在一个线程,自然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不过对于需要依赖多个redis操作的复合操作来说,依然需要锁,而且有可能是分布式锁。
过程原理:
当从库和主库建立MS关系后,会向主数据库发送SYNC命令主库接收到SYNC命令后会开始在后台保存快照(RDB持久化过程),并将期间接收到的写命令缓存起来当快照完成后,主Redis会将快照文件和所有缓存的写命令发送给从Redis从Redis接收到后,会载入快照文件并且执行收到的缓存的命令之后,主Redis每当接收到写命令时就会将命令发送从Redis,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缺点:所有的slave节点数据的复制和同步都由master节点来处理,会照成master节点压力太大,使用主从从结构来解决
RDB的优点:
RDB 是一个非常紧凑(compact)的文件,它保存了 Redis 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数据集。 这种文件非常适合用于进行备份: 比如说,你可以在最近的 24 小时内,每小时备份一次 RDB 文件,并且在每个月的每一天,也备份一个 RDB 文件。 这样的话,即使遇上问题,也可以随时将数据集还原到不同的版本。
RDB 非常适用于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它只有一个文件,并且内容都非常紧凑,可以(在加密后)将它传送到别的数据中心,或者亚马逊 S3 中。
RDB 可以最大化 Redis 的性能:父进程在保存 RDB 文件时唯一要做的就是 fork 出一个子进程,然后这个子进程就会处理接下来的所有保存工作,父进程无须执行任何磁盘 I/O 操作。
RDB 在恢复大数据集时的速度比 AOF 的恢复速度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