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版其实就是在内核的基础上,添加特定的桌面环境和常用的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去了组装的麻烦。
桌面端:ubuntu desktop、ubuntu kylin、freeBSD、suse、deepin服务端:ubuntu server、redhat、centos、gentoo、arch、debian安装VirtualBox
安装CentOS 6.8
网络配置
1.切换目录: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2.备份文件:cp ifcfg-eth0 ifcfg-eth0.bak 3.修改配置:ONBOOT=yes 4.重启网卡:service network restart涉及命令
cd:切换工作目录 pwd:查看当前工作目录 ls:列表显示指定目录的内容,不指定目录显示当前工作目录的内容 ifconfig:查看或设置网卡信息 ping:检查网络连通性快捷操作
tab:自动补全 clear:清空屏幕,等价于 ctrl + L ctrl + c:结束当前进程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的输入输出系统)
系统上电后,基本的硬件检查:(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 此外,BIOS还向作业系统提供一些系统参数。系统硬件的变化是由BIOS隐藏,程序使用BIOS功能而不是直接控制硬件。 现代作业系统会忽略BIOS提供的抽象层并直接控制硬件组件。)
主引导记录(MBR)
读取第一个加载的启动引导程序(boot loader) (Main Boot Record)是位于磁盘最前边的一段引导(Loader)代码。 它负责磁盘操作系统(DOS)对磁盘进行读写时分区合法性的判别、分区引导信息的定位, 它由磁盘操作系统(DOS)在对硬盘进行初始化时产生的。
启动引导程序(boot loader)
在操作系统运行之前运行的一段代码,将系统的软硬件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为运行操作系统做准备
操作系统
加载内核,解压,硬件初始化,启动内核;启动的程序在/boot目录下
守护进程(init) cat /etc/inittab 用猫眼看一下里面的内容 内核启动后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在/sbin/init,也叫守护进程;它会解析/etc/inittab文件,并根据其中指定的运行模式进行后续的初始化操作,/etc/inittab文件指定的主要的运行级别如下:
0:关机 1:单用户 2:无网络的多用户 3:有网络的多用户 4:保留 5:图形界面 6:重启 查看运行级别:runlevel 或者 who -r执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
根据运行级别,执行对应的目录的系统脚本
执行所有的系统初始化脚本,执行用户自定义的基本/etc/rc.d/rc.local,这里存放用户自定义的命令
用户登录
桌面环境(GNOME、KDE)命令行终端远程连接(putty、xs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