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胖头鱼一个学期以来,对尊敬的吴老师的城市文化课的笔记整理。 希望能对大家略有帮助(仅供参考)。 2.23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文化的三驾马车 {主流文化(庙堂文化)、精英文化(以批判为本质)、民间文化} 经济与政治是难以同步的; 中国城市雷同化,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成为了标准配置。 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对于“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有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1.文化多累加而不覆盖(这一点与许多工业知识更替大不相同)、 2.文化是消费符号的经济(比如品牌文化) 3.文化具有反复再生产的能力 4.适度的文化经济是绿色经济
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和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 网络文化服务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其他~
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过度文化消费 春晚 于丹《论语》
3.2 城市文化与当代文化语境 粗犷化的发展方式——经济++,技术++,文化0.0 农村——城镇化——城市化 当然近年来的中国的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现象同时在进行之中。 可以参考《春天里》——汪峰,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诉求!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人口
杭州的时代变迁 西湖时代——钱塘江时代
3.9 一切从符号出发 四大方向: 精神分析、符号学、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哪怕是空符号也有意义! 举个栗子: 约翰.凯奇《4‘33》无声演奏 行为主义者 无意义既是意义
正所谓:精神劳动者,符号消费者
文化的创造和传承:符号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符号的耗散性——>文化沟通
牛仔文化 独立性、开拓性(西部精神) 劳动的尊严 、青春活力、抵抗
3.16 城市文化 符号表意系统:人流 物流 存储空间 凯文.林奇 城市是一个故事
血缘关系/契约关系
城市/城区意象/刻板化印象/非单一/
北京的刻板印象: 烤鸭/拥堵/空气污染/房价/大学
檐铃/废墟
《十分钟年华老去》2002
旧城改造 文化流失 操弄、构建 选择性夸张
城市文化:
泰勒的三个阶段(英国、人类学家) : 1.蒙昧阶段——原始形态 2.野蛮阶段——乡土形态 3.文明阶段——城市形态
(台)张丽堂:一切都市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聚集性,开放性,多元性;饮食文化 创新性与先导性; 大众娱乐性和消费性; 本土化和全球化;
城市文化的结构
外层——物质文化 中层——制度文化 内层——精神文化
【法】雅克.艾吕尔《城市的意义》
世界城市发展 城市产生 中世纪 工业化 后工业化
德 谢尔曼 乌尔城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城市生活形态母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