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论证,如我们所见,有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作出了一个预测,比如,通货膨胀将在未来六个月内收缩,并且希望不经过任何解释,大家就可以接受他的观点。此时,这个预测的可信度完全取决于这个专家的权威性。因发言人的权威性而接受他的观点也不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这么做。如果某人是某个领域的泰斗,我们都会期待他就所从事的领域的问题发表一些观点,我们相信这些观点是有益的。但是,论证提供给我们的知识的可靠性远远高于权威所能提供的。这是因为当我们领会了一个正确论证时,我们依靠自己知道了一些东西是正确的。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我们已经在前文中讨论过第一个问题,命题的真实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这个原则已经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下一个问题是论证的有效性。只有结构正确的论证才能有效,换句话说,结构的合理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前提。有效性的内涵并不总是能用几句话就说得清。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把它弄明白,要耐心点。在以后我们讨论论证结构时,结构与有效性息息相关,我们将通过例子来说明有效性问题。
关注到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人们常常将两者混淆,事实上它们的差别很大。首先,真实性针对命题的内容,而有效性则针对命题的结构,我们称之为论证。其次,只要命题反映的事实是真相,它就是正确的。但一个论证如果想成立,如前文所述,在前提正确的基础上,它的结构也必须能有效支持它的结论。
在我们讨论从全称命题到特称命题的过程时,已经涉及了论证得劲简单形式。这里我们将先考察论证的其他简单形式,以便为推导推理的最完整形式——三段论,做好充足准备。现在我们来讨论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联言论证、选言论证和条件论证。
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B。其中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用简单的一个例子表示,比如:“安娜是明尼苏达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主修生物学。”A、B之间的符号“·”代表的意思是“和”,它具有重要意义,表示A和B都是真的。这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在假设其中一个为假的情况下,你不能认为另一个为真(注:你也不能认为另一个为假)。A·B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前提,由此可得出两个有效的结论:
A·B 所以,A
A·B 所以,B
即,如果A·B为真,那么A与B都必须同时为真。
分析 A的逆命题-A同B的逆命题-B(即安娜不是明尼苏达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或者她主修的不是生物学)都是假,因为它们同论证的前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