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新浪插入源码这么麻烦)vue…

xiaoxiao2021-02-28  11

模板,顾名思义就是在呈现数据的时候,预先设置一个“模”,让数据按照这个模打印到页面上,这是动态创建页面元素/数据时的做法。vue使用了基于html语法的模板,按文档展示有下列几种: 1.文本插值,Mustache语法(双大括号),在标签内{{ message}},单向的从vue实例的属性(变量)打印到页面上,变量message改变,{{}}内的值也改变。 2.插入html,在父元素中使用指令  v-html=“xx”,xx即插入的html 3.绑定属性,v-bind:a=“b”,可以简写成:a=“b”(v-bind:  -->    :  ) 4.无论文本插值还是属性绑定,绑定值都可以是一个js表达式 5.“ 指令(Directives)是带有  v-  前缀的特殊属性。”目前从基础部分来说,用的比较多的是下面几个: v-bind:绑定属性(vue实例中的属性或自定义,可更新), v-on:绑定事件,先不多说 v-for:渲染列表,可操作对象和v-if一样,可用于DOM元素如li或借组件渲染,还能是template中的html片段 v-if:添加或删除dom元素,为真时显示,为假时删除(在控制台恢复真值时还是会显示的) 6.修饰符:比如.prevent,.enter,.native,说白了就是事件会以某种限定的方式或行为执行,比如keyup的时候要enter键才触发,或执行的时候自动preventDefault() 7.过滤器:官方文档说,过滤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文本转换,所以就不建议滥用了。vue里面有提供一些功能相似但目的性不一样的方法,如methods(通用)、计算属性(依赖的变量更新时重新计算,消耗比较小),watch(监测属性的更新)等等。 过滤器用在两个地方:mustache插值和v-bind绑定属性的时候,放在js表达式后面,其前面有个管道符“|”作指示,比如:a=“b | 过滤器(函数名)”, 没错,从官网的例子来看,过滤器就是一个格式化文本的函数,返回格式化后的文本。{{message | filterA | filterB}}  过滤器可以串联,其第一个参数总是message的值8.指令的缩写:其实就是两个,“:v-bind:”--> ":"  以及 “v-on:”-->"@",绑定属性和绑定事件,大部分情况可以这么简写,包括在组件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6miu.com/read-11500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