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ables基本原理

xiaoxiao2021-02-27  340

前提基础:

        当主机收到一个数据包后,数据包先在内核空间中处理,若发现目的地址是自身,则传到用户空间中交给对应的应用程序处理,若发现目的不是自身,则会将包丢弃或进行转发。         iptables实现防火墙功能的原理是:在数据包经过内核的过程中有五处关键地方,分别是PREROUTING、INPUT、OUTPUT、FORWARD、POSTROUTING,称为钩子函数,iptables这款用户空间的软件可以在这5处地方写规则,对经过的数据包进行处理,规则一般的定义为“如果数据包头符合这样的条件,就这样处理数据包”。 iptables中定义有5条链,说白了就是上面说的5个钩子函数,因为每个钩子函数中可以定义多条规则,每当数据包到达一个钩子函数时,iptables就会从钩子函数中第一条规则开始检查,看该数据包是否满足规则所定义的条件。如果满足,系统就会根据该条规则所定义的方法处理该数据包;否则iptables将继续检查下一条规则,如果该数据包不符合钩子函数中任一条规则,iptables就会根据该函数预先定义的默认策略来处理数据包         iptables中定义有表,分别表示提供的功能,有filter表(实现包过滤)、nat表(实现网络地址转换)、mangle表(实现包修改)、raw表(实现数据跟踪),这些表具有一定的优先级:raw-->mangle-->nat-->filter,一条链上可定义不同功能的规则,检查数据包时将根据上面的优先级顺序检查。

小结一下:

数据包先经过PREOUTING,由该链确定数据包的走向:     1、目的地址是本地,则发送到INPUT,让INPUT决定是否接收下来送到用户空间,流程为①--->②;     2、若满足PREROUTING的nat表上的转发规则,则发送给FORWARD,然后再经过POSTROUTING发送出去,流程为: ①--->③--->④--->⑥ 主机发送数据包时,流程则是⑤--->⑥

转自: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6-09/134832.htm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6miu.com/read-1201.html

最新回复(0)